近百年沧桑风雨,几代人奋力求索,荣县人民医院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,它见证了荣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艰难足迹,它是党和人民政府关注人民健康,致力于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缩影。
一、医院名称由来
荣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13年,系英国基督教会加拿大人所办,1914年9月9日正式开诊,始名“基督教会荣县福音医院”,1918年更名为“荣县仁济男女病院”, 1950年更名为“荣县协立卫生院”, 1951年更名为“荣县人民政府卫生院”,1956年正式定名为“荣县人民医院”。
二、医院发展历程
(一)初创期
1914年,建院之初,医院系教会组织下的医疗慈善团体机构,仅配备医护人员3人,医疗条件极差,设备十分简陋,技术水平极为低下。仅开设有门诊业务,主要服务于有权有势之人,来院就诊者寥寥无几,日门诊量仅10余人次。直至1919年医院才设立住院病床。
(二)缓慢发展期
1949年11月,荣县解放后,由于国际红十字会、教会断绝了常年对医院的捐助,职员相继离开,医院仅剩下10余人,收入大减,已到不能维持的境地。
1951年,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,成立“荣县人民政府卫生院”, 由民政科长兼任院长,主要承担县内医疗、妇幼保健、防疫卫生工作,同时还履行着卫生行政职能。人民政府接管医院后,政府按月拨给医院员工薪资,并对医院进行了大力整顿和改造,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,逐步改扩建,不断增添设备,着手建章立制,把医院逐步建设成了综合性的县内医疗技术指导中心。至1965年,医院职工已增至118人,住院病床增至130张。年门诊量约12万人次,年住院工作量约3000余人次。
(三)挫折期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爆发,医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医院行政管理混乱不堪,几乎处于瘫痪状况,医院一切规章制度开始废除,医院工作无章可循,医疗事故频发,陈规陋习重现。医生当护士、护士当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。许多医生只求在文化大革命中自保,根本无心钻研业务,医疗技术水平急剧下降。直至1976年,文革结束,医院才步入恢复,走向改革。
(四)恢复发展期
1978年,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全党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,医院医疗工作得以重新重视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医院的首要工作任务。医院恢复院长负责制,重新组建领导班子,分工负责,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临床科室,此期,政治运动对医院的冲击逐渐减弱,医院的各项工作日趋正常。同时,自1979年起,医院开始首次推行卫生改革,尝试实行经济管理,初见成效。
(五)快速发展期
进入20世纪80年代,医院遵循党的十二至十六届代表大会指示精神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思想为指针,以提高医疗质量,提高社会效益,加强经营管理为宗旨,高举改革开放旗帜,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,提出了建设重点县县级综合医院的建设方针,并以此为目标全面迈进。此后,医院改革管理,逐步推进规范管理;改革人事制度,首次推行“全员聘任制”、“竞争上岗”、“离岗待退”;科教兴院,全面提升整体业务水平;创二甲医院,致力提高医护质量;创文明单位,狠抓行业作风建设;改革财务管理、实施院科两级核算……医院面貌日新月异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于1979年,被列为省内首批重点三分之一县级医院;于1992年建成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;于1998年,建成国家级“爱婴医院”;于2000 年,建成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。至1999年,医院年门诊量增至20万人次;年收治住院病人8878人次;业务总收入达2089万元。医院先后荣获“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、“自贡市‘两学一赛’优胜单位”、省卫生厅授予的“县级医院管理优秀奖”、 省卫生厅授予的“十佳医院”、“市级卫生红旗单位”、“市级文明单位”、“市级最佳精神文明单位”、 省卫生厅授予的“整体护理先进集体”等光荣称号。
(六)跨越发展期
进入21世纪,医院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发展战略,确立了“以优秀的人才,科学的发展观,规范的管理,创一流质量”办院方针,实现了医院跨越式发展。2001年购置首台螺旋CT机。2002年成立县“120”急救中心。2003年参与抗击“非典”工作,建立起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;初步引入医院信息系统软件,逐步推行微机管理;门诊首次实行“医保刷卡制”。2004年,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建设项目培土奠基,荣县利民药店开业、医院“二甲等级复评”顺利通过。此期,医院大力加强硬件投入,先后添置X射线机、血透机、婴儿高压氧舱、日本产欧林巴斯BF—30纤维支气管镜、经颅多普勒诊断机、电子胃镜和肠镜、腹腔镜、螺旋CT机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;改善了临床科室病床条件,配置了齐全的生活设施;新建了办公大楼、食堂、停车场、西苑小区职工宿舍;相继设立东街分诊部、大佛路分诊部和西干道分诊部……通过调整管理结构,加大科技投入,改革人事分配制度,更新服务理念等举措,医院医疗条件、医疗技术显著提高,服务质量、院容院貌大大改观。4年来,医院年门诊工作量、年收治住院病人平均增幅达10%以上,至2004年,医院年门诊工作量达25万人次,年收治住院病人达1.3万人次,业务总收入由1999年的2089万元猛增至2004年的4586万元。
(七)科学管理期
2005年,随着“医院管理年活动”的全面开展,医院各项管理工作逐步标准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。此期,医院持续深化改革,完善院科两级管理体制、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、改革薪酬分配、实行岗位设置管理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;建章立制,理顺各项管理流程,加快制度化进程;确立人才战略,内培外引,广纳人才;推进信息化,实现全院微机管理;重视文化建设,以管理职工思想为中心,着力提高职工综合素质;承担社会公共职能,积极应对“人感染猪链球菌病”、“手足口病”、“甲型H1N1流感”、“三聚氰胺奶粉事件”、 “5.12” 汶川地震;持续改进服务,实施惠民举措,开展义诊义治,积极对口支援;加大基础建设,启动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建设,完成住院大楼整体装修改造,建成荣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先后添置磁共振、DR等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……
5年来,医院始终坚持“依法治院、人才强院、科技兴院”,不断改革、锐意进取、抓住机遇、科学发展。至2010年,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融医疗、护理、急救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、泸州医学院教学医院、爱婴医院和全县的医疗技术指导中心。医疗综合实力已跃居全省县级医院中上水平。医院占地面积59734.60平方米,建筑面积37672.86平方米(其中业务用房面积22587.00平方米)。开设床位350张,年门诊量约42万人次,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.3 万人次,固定资产达5000余万元,业务总收入实现9947万元。拥有在岗职工497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0%,拥有高中级职称医护人员176人,技术力量雄厚。拥有进口磁共振、进口螺旋CT机、DR系统、彩超、电磁波碎石机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全自动发光免疫测试仪、血气分析仪、血透机、电子胃肠镜、腹腔镜、宫腔镜、呼吸机等大中型设备200余台,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。医院满意度逐年提高,医院新风不断呈现, “‘共驻共建’先进个人”、“妇女示范标兵”、“抗震救灾先进个人”、“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”、“‘十一五’敬业模范”等先进个人不断涌现。2005年以来,医院曾先后荣获四川省总工会授予的“四川模范职工之家”、 自贡市总工会授予的“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先进集体”、自贡市卫生局授予的“抗震救灾先进集体”、荣县县委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授予的“荣县深化创先争优活动‘选树示范党组织’”等光荣称号,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。
为进一步加快医院建设和荣县经济的发展,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,经县政府批准,医院已于2009年启动了“荣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建设项目”。该工程地处荣县河西片区中部A7—02地块,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,总投资预算8000万元。该工程于2013年4月全面竣工,并于2013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。搬迁后的新医院极大地改善了医院基础设施条件,增强了医院综合服务功能。
2016年,医院打响扶贫攻坚战,成立了以医院党政班子任负责人、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,在“百医帮百户”活动中,我院医务人员深入旭阳镇马石村、鼎新红胜村,定期上门走访35户帮扶对象,并深入东兴、旭阳、望佳、高山等乡镇卫生院,开展技术帮扶。
2017年,城北院区改扩建项目全面启动,于2017年10月完成中标结果公示,11月22日签订EPC总承包合同及监理合同,开工建设。
2015年,医院正式启动“二甲”复查暨“三乙”创建工作,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了“二甲”等级复查。在此基础上,医院于2017年开展首次、二次自评,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、积极整改,为2018年创建“三乙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2018年9月,医院顺利通过“三乙”医院现场评审,获专家组高度好评!2019年4月,创建县内首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,2024年2月成功创建为县域内首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一代又一代的荣医人,用自己对医疗事业的执着探索,用自己对人类生命的珍视热爱,努力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,守卫着人民的生命安全,呵护着人民身体健康,无怨无悔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荣医人将一如既往地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,为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工作,去迎接和创造人民医院更加辉煌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