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厨房热水、热油飞溅,小孩碰倒热水杯,洗澡水温度失控,使用热水袋、暖宝宝不当,还有工业蒸汽、火焰等工作场景,生活中处处潜藏烫伤风险。烫伤后如何处理呢?
一、什么是烫伤?
烫伤是由无火焰的高温液体(如沸水、热油)、高温固体(如烧热的金属)或高温蒸汽等所致的组织损伤。
二、烫伤程度?
一度烫伤:仅伤及表皮浅层,局部皮肤发红、疼痛,一般3—7天可自愈,不留瘢痕。
二度烫伤:分浅二度和深二度。浅二度伤及真皮乳头层,有大小不一的水疱,疱壁较薄,基底潮红,剧痛;深二度伤及真皮深层,水疱较小,疱壁较厚,基底红白相间,痛觉迟钝。
三度烫伤:全层皮肤损伤,甚至伤及皮下组织、肌肉、骨骼等,创面呈蜡白或焦黄色,甚至炭化,痛觉消失。
三、烫伤后如何处理?
冲淋降温:一旦发生烫伤,迅速脱离热源,应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烫伤部位15-30分钟。这样能迅速降低局部温度,减轻疼痛和烫伤程度避免高温进一步损伤更深组织。
脱去烫伤处衣物:如果烫伤部位有衣物,不要强行脱,以免加重损伤,可先冲淋降温后再小心脱去衣物或用剪刀剪开,如果手指或手腕烫伤应小心取下戒指和手镯,避免加重组织水肿。
冷水浸泡:若烫伤面积较小,在冲淋后可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,持续浸泡30分钟左右。不过要注意水温不能过低,避免加重皮肤的损伤。
干净毛巾覆盖:找一块干净毛巾或者无菌纱布覆盖,如果有水泡不要弄破,避免感染。
尽快就医:对于严重烫伤,如大面积烫伤、烫伤部位在面部、手部、会阴部等重要部位,或者烫伤后出现水泡破裂、皮肤发白或发黑等情况,在进行简单的降温处理后,要立刻送往医院治疗。
四、烫伤后注意事项?
伤口护理:保持烫伤部位清洁,避免感染。如果有水泡,不要自行挑破,小的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,大的水泡应由医生处理。在伤口愈合过程中,可能会有瘙痒感,切勿搔抓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止痒药物,另外,烫伤后要注意观察伤口变化。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加重、发热、疼痛加剧、渗液增多或者有异味等情况,可能是伤口感染了,需要及时就医。
饮食调整:多吃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的食物,如瘦肉、鱼类、蛋类、新鲜蔬菜水果等,有助于伤口愈合。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花椒、油炸食品等,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伤口炎症反应,影响恢复。
防晒保护:烫伤部位新生皮肤较为娇嫩,容易受到紫外线伤害。在伤口愈合后的一段时间内,要注意防晒,外出时可使用遮阳伞、遮阳帽或涂抹防晒霜等,防止烫伤部位皮肤色素沉着加重。
预防妙招
在家庭厨房中,烹饪时要使用长柄厨具,这样能让你的手远离热源,如热油锅、热水锅等。在端起热锅、热水壶时,一定要使用隔热手套或厚毛巾。 在浴室方面,要将热水器的温度设置在合适的范围,一般不超过49摄氏度,这样可以防止洗澡水温度过高导致烫伤。在使用热水时,先放冷水,再慢慢添加热水来调节水温。对于儿童使用的餐具、水杯最好是有防烫设计的。并且要将热水瓶、热咖啡等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,比如高处或者有柜门阻隔的地方。如果使用热水袋、暖宝宝等取暖物品,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破损,并且最好在外面包裹一层毛巾等隔热物品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烫伤。在工业场所,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穿着合适的防护服装,避免接触高温蒸汽、液体和火焰等。